酿得美酒千里香——记谢村桥黄酒酿造技艺传承人朱政羌
酿得美酒千里香——记谢村桥黄酒酿造技艺传承人朱政羌
陕西南部的汉中市有酿造黄酒的历史传统,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洋县谢村桥黄酒。“夏踩曲,秋收粮,冬酿香醪,春出美酒。”当地古法手酿黄酒的品质是其他黄酒工艺所不能企及的。朱政羌是谢村桥黄酒酿造技艺第七代传承人,他对谢村桥黄酒的酿制及黄酒文化有着独特的理解。
朱政羌的黄酒酿造技艺源自于其父亲朱永明亲传身授,朱永明是谢村桥黄酒酿造技艺第六代传承人。他与父亲,都是陕西秦洋长生酒业有限公司的员工。
朱政羌出生于1982年,1998年至2001年就读于湖北省黄冈工业学校,学习酿造技术,毕业后进入洋县黄酒厂工作,任谢村桥黄酒酿酒师。父亲朱永明是黄酒厂的酿酒技术总工,经常给他传授黄酒酿造知识。经过不断地实践和积累,朱政羌不仅学会了谢村桥黄酒的各种操作工艺的精髓,还把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现代酿造技术与父亲传授的传统技艺融会贯通,取长补短,使黄酒酿造技艺更上一层楼。渐渐地,他在谢村桥黄酒酿造中能独当一面,有了自己独创的拿手绝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酿造技艺。
中国黄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黄酒酿造依据四季天气变化,遵循自然规律,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每年4月底5月初,大地阳气回升,是制作酒曲的好时节。酒曲是黄酒的灵魂,决定着黄酒的品质。酒曲好,才能酿制好的黄酒。制作酒曲的过程,大多依靠手工。精选优质小麦和中药材,经粉碎后加水拌和均匀,在特制的酒曲模具中人工踩制成型,然后自然发酵。酒曲发酵制作好后贮存备用。
立冬前后,天气渐凉,就开始酿造黄酒啦。制醅发酵,是洋县谢村桥黄酒酿造中最考验酿酒师技艺与体力的工序。酿造时,需将选好的糯米浸泡10小时以上。泡好的糯米,舀入米筐,以清水反复冲洗至水清。在蒸锅内铺上麻布,将冲洗好的糯米倒在麻布上,开火,待锅内有蒸汽时盖上锅盖,蒸40分钟左右后,改用文火再焖10分钟。此时,酿造师会利用蒸煮糯米的间隙,对使用的酿酒器具用高温水进行清洗消毒,防止微生物的污染。糯米蒸熟后移至案板上降温,用木铲将糯米饭均匀地铺成3到5公分的厚度,晾凉到三十度左右,把粉碎的药曲按照一定比例加入,和面一样把米饭和曲子充分混匀,然后放入发酵缸里充分发酵。传统工艺发酵比较慢,一般要六十天左右,酒才能发酵好。
现在的朱政羌还负责谢村桥黄酒非遗传习所的工作。从2015年开始,他除了每年组织员工开展四五次技术培训,以提高年轻员工的黄酒操作技能外,还接待游客和学生几十批次。通过黄酒酿造实物展示,操作技艺演示,向游客宣传谢村桥黄酒的酿造技艺和黄酒文化。
为了把黄酒制作技艺传承下去,他招收了一批批徒弟,除了本公司,还在汉中、西安等地授徒。经过长期的传授,他已为公司培养了十多名谢村桥黄酒酿造技艺学徒,经过学习锻炼,这些学徒现在已经成为了谢村桥黄酒生产中的技术中坚力量。
他积极整理和挖掘谢村桥黄酒的历史文化资料,通过收集、整理和研究,使这一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技艺特点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朱政羌既继承传统,又努力创新。他积极参与了公司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对谢村桥黄酒的口感和质量进行了改进。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成功地改进了谢村桥黄酒的发酵工艺,使酒的口感更加醇厚,品质更加优良。多次参加国内外传统酿造技术、非遗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与行业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他不仅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自己的学术水平,还为谢村桥黄酒酿造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他结合现代酿酒科技,研究出了新的酿造配方,使谢村桥黄酒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消费口味需求。
他带领团队对谢村桥黄酒的酿造工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整理,通过调研当代新的饮酒文化,开发出了干型谢村桥黄酒、花香型谢村桥黄酒、果味谢村桥黄酒等新产品。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不懈的努力,2018年10月,他取得了国家二级酿酒师证书。2024年9月,取得了国家三级品酒师证书。如今,他已成为了中华老字号谢村桥黄酒酿酒技术团队的核心成员。
凡是好酒,必有芳香。谢村桥黄酒的芬芳在秦巴山水间飘荡了三千年,飘到今天,必定还会飘向恒远。(文:王月明 来源:汉中日报)